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国际商报》:(肖慧琳)1-2月同比增长12.1% 一带一路为我国对外投资拓展新空间

本文转自《国际商报》

在全球投资依旧低迷的2021年,中国对外投资中已显露出几分春意。记者从商务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1-2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持续增长,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稳步推进。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1年1-2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占同期总额的19.9%,较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10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同期总额的57.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肖慧琳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对外投资总额达7400亿美元,稳居全球对外投资流量前三。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迅速增加。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投资额的上升表明我国对外投资的区域正在进行调整,这将推动我国对外投资恢复增长。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对外投资合作质量效益。

这无疑为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又增添了一份信心。在肖慧琳看来,从企业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外部投资水平,具体表现为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的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国有企业在海外基础建设投资方面的表现较为亮眼,而随着“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的健全完善,企业融资约束得到进一步缓解。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有较高的投资需求,对投资机会也更敏感,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水平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增长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输出提供了新机遇。”肖慧琳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部分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拥有较大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需求,中国在沿线国家的承包工程促进了中国钢铁初级产品及制成品的出口,使国内钢铁企业的产能得到有效利用,提高了投资效率。

在机遇的背后,也有挑战。肖慧琳谈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企业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但在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企业人才国际化、国际标准的参与制定、企业与国外非政府组织沟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现在国内的政策利好,但外部不确定性却很多,且某些西方大国的地缘政治因素仍然不能忽略,企业的海外利益可能被一些指向性政策所影响。因此,她提醒企业应继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必须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以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但1-2月我国对外投资整体仍呈下降态势。据商务部统计,2021年1-2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93.8亿元人民币(折合153.6亿美元),同比下降7.9%。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80.1亿元人民币(折合182.4亿美元),同比增长9.3%;新签合同额1981.7亿元人民币(折合306.3亿美元),同比下降7.8%。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万人,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9.3万人。

“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仍呈下降趋势,主要受到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影响。”肖慧琳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将以“一带一路”为新空间,以自主创新为引领,以国内国外融合发展为基础。预计未来2~3年,将在质和量上出现巨大的变化。

此外,肖慧琳还提到,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主要以铁路、物流等基础设施为主。今后不仅可以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矿产资源等领域继续合作,也可以在医疗健康、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展开合作。


原文链接:http://epaper.comnews.cn/xpaper/appnews/543/5884/286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