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国际发展合作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北京洪堡论坛主题论坛 “多元视角下的国际发展:经验、挑战与合作”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与安排,9月22日,国际发展合作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北京洪堡论坛主题论坛“多元视角下的国际发展:经验、挑战与合作”,圆桌论坛围绕“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经验”议题展开。本次论坛由王波院长担任国内主席,特邀专家奥地利前驻华大使 Irene Giner Reichl 女士担任国际主席。德国哈勒大学教授、ITEL研究院院长 Ralf Wehrspohn 教授,学院2022级国际博士研究生、尼日利亚总统特助 Abiodun Essiet,2023级国际博士研究生、枫华时代机械设备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Bruce Nikoo 等中外嘉宾,依次分享了对国际发展的体悟与思考,并参与自由讨论互动。活动由王梦桥老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全体研究生参加。



王波院长发表论坛开幕式致辞。他谈到,本次论坛主讲人的成长、专业背景等各异,以不同视角观察国际发展形势与进展,体现了愿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有利于各国人民交流互鉴、求同存异、共促发展。王波院长回顾了国际发展的演化历史,他指出,在冷战对抗的阴霾消散后,国际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成就,中国在此背景下开启深入的改革开放并将它全面贯彻于国家发展进程。当前,我们面临着另一个关键节点——如何保持合作态势、避免冲突对抗,这项国际发展挑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结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发展趋势,王波院长强调,全球发展经验兼具共性与特性,在国际层面摒弃对抗思维、促进经贸往来,在国内层面改善公民福祉、提升治理水平,是冷战结束以来有利于全球发展繁荣的“共性”因素。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发展策略与前进道路,是各国讲述“特性”故事的可行性选择。对此,他进一步提出,倍受关注的中国发展道路,应结合历史背景、体制机制、时代政策来全面理解其发展成果,希望与会嘉宾们深入讨论、谋求共识、共创启发性见解。



Irene Giner Reichl 女士围绕“欧洲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演讲。她以欧洲发展政策的源起与变迁为主要脉络,指出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应平衡好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基于“可持续”时代内涵,保障后代发展的切实需要。她表示,欧洲正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导下努力完善各项发展合作策略,它们意识到应让合作国自主把握发展议程的方向、速度与方法,充分协调各方主体对于发展优先事项的认知和政策一致性。Irene Giner Reichl 女士谈到,气候变化对国际发展合作内容与方式具有重大影响,欧洲国家希望能推动能源与经济转型、尽快实现脱碳目标,并与其他经济体携手应对气候治理挑战。但近年以来,新冠疫情、区域冲突等突发事件改变了欧盟委员会对国际发展政策的优先级考虑,未来必须充分考虑安全、经济竞争等对国际发展领域的重要影响。



Ralf Wehrspohn 教授分析了碳循环与碳交易的现状与前景。他指出,在停用化石燃料等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市场、积累资金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此,他分享了世界各地区已实践成功的商业性减碳方案——纳入碳市场的碳捕获技术、碳存储零售服务等,并着重介绍了微软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大量能源需求所开展的“自主减碳策略”——争取通过多样化组合方案在203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同时,Ralf Wehrspohn 教授提到,建筑材料等领域也逐步产生诸多新的碳循环、碳治理方案,其与市场化盈利模式相融合,蕴藏着气候治理的巨大潜力。



圆桌讨论环节,中外嘉宾们结合学习及实践经验,围绕“可持续发展”、“区域国别”和“国际合作”主题,分享了自身对国际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思考。

第一,可持续发展议题。国际发展合作学院2023级国际博士研究生、枫华时代机械设备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Bruce Nikoo 表示,尽管全球贸易导致财富分配不均与破坏环境等问题,但它促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正向影响更显著,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资金。他指出,当前全球贸易依然保持在较为繁荣的水平,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风险严峻、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全球人民应意识到分裂与对抗,无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护,深化交流、超越小我、包容开放才是未来之道。国际关系学院易冬寒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青年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挑战。她谈到,欠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绿色技能”了解与掌握程度不足等,是现阶段全球青年们共同面临的困难,在实践中平衡多元文化与需求、积极学习、乐于奉献可有效克服这些挑战。

第二,区域国别议题。国际发展合作学院2022级国际博士研究生、尼日利亚总统特助 Abiodun Essiet 从非洲视角探讨了民主治理与社会稳定问题,强调建立健全治理体系、维持社会稳定等民主实践的重要原则。她指出,非洲的民主进程有其独特历史背景,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非洲国家尚存在相关问题,需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加强问责制、确保包容性及充分倾听人民的声音。2022级国际博士研究生 Zannatul Fardoush 基于平衡国家政策与区域合作角度,分析了孟加拉国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她指出,孟加拉国在积极参与南亚区域治理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解决了能源短缺等问题,提升了综合治理能力,国家政策与区域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国家发展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第三,国际合作议题。国际发展合作学院2023级国际博士研究生 Abebaw Faris 提出,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已形成互惠互利、发展导向的多领域合作,合作成果外溢到周边区域,为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提供了有效基础。2022级国际博士研究生 Diego Vega 强调,南南合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意义重大,中国与厄瓜多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的农业合作,从技术升级扩展到可持续农业、电子商业、乡村治理等领域,促进了两国农业产值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激励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共创美好未来。学院2023级国际博士研究生 Tran Thuy Linh 回顾了她在中越两国边境的跨文化旅游体验,介绍了中越人民弥合争端、共建友谊的宝贵经验,强调跨文化理解对国际合作的基石性意义。2024级国际硕士研究生 Kenneth Natt 结合自身体验,指出沉浸式体验异国文化、广泛深入地展开思想文化交流,对国际教育合作非常有益,他鼓励在场的中外学生好好把握相处机会、建立友谊、增进相互了解。学院2023级国内硕士研究生刘梦冉聚焦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有效性维度,引用庞珣教授的“水平范式”与“垂直范式”理论,全面介绍了援助模式的衡量体系,并呼吁受援国的学生积极参与母国基层建设、提升援助有效性等国际发展合作实践。



自由交流环节,参会师生们积极参与研讨,围绕南南合作有效性、非洲国家民主实践、全球治理中南方国家的角色定位等问题,向与会嘉宾们积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前沿性思考,讨论气氛热烈、交流内容深入。



王波院长进行总结,他对本次论坛的务实性与高参与度表示充分肯定,对与会的中外嘉宾、学院师生、论坛组织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承诺,国际发展合作学院未来将继续积极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活动,愿大家继续将理论学习与务实思考相结合,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发展合作成果,共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行之光。


 

供稿:蒲珺轩

摄影:刘 明

审核:谢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