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合前沿

国合前沿

孙蕾: 国际发展及中国在国际发展领域的作用

 

本文对国际发展的概念及该领域所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做了阐述,并就国际组织对国际发展和全球减贫的状况做了简要的介绍。作者还就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减贫及国际发展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做了简要的分析。

 一、国际发展的概念

国际发展的重点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及全球治理等范畴的问题,并通过政策的落实对解决国际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最终通过经济发展解决世界人口的贫穷问题。

二、国际发展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及全球减贫的状况

在国际发展领域,国际社会重点发展的问题通常是由联合国相关机构倡导,并有计划地按日程确定发展目标和先决发展的问题。从1990年起,为了解决国际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联合国规划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社会的发展目标:一个是1990-20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另一个是2015-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全球在消除贫穷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世界各国是根据联合国为解决全球贫穷,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先决性的问题,并由各国同意落实的共同努力来采取行动实现千年发展的目标。联合国倡导的千年发展目标主要是从1990 年开始落实的,该目标的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到2015年要减少全球一半的极端贫穷人口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对世界减贫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和对千年发展目标的指标进行评估的联合国的一个金融机构。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年,全球有10亿多的极端贫穷的人口集中在中国和印度全球极端贫穷的人口已从1990的19亿减少到2015年的7亿3千5百多万,提前大概5年时间完成了减少全球极端贫穷人口比例一半的千年发展目标。

此外1990-20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还有另外7个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包括让世界各国的儿童能完成基础教育、促进女性的权力和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等。

由中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合作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指出:“中国已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中国贫困人口从 1990 年 的 6.89 亿下降到 2011 年的 2.5 亿,减少了 4.39 亿,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期间,中国全力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了8个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因此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国家的减贫所取得成就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一些经济学家及学者的关注。

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经济发展的数据和标准,人均国民年收入1025美元或以下的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收入 在1026美元和4035美元之间的是属于中等偏下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在4036美元和12475美元之间的是中等偏上的国家;收入在12476美元或以上的是属于高收入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属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5年全年国民总收入和全国的总人口的数据,并按当年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外汇牌价,计算得出的2015年的人均国民平均收入大约是 7861美元,据此,中国的人均国民的平均收入是中等偏上的国家。

全球各国的极端贫穷的人口快速下降但是全球各地区和各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情况也有很大的不同。按世界银行计算标准,极端贫穷是每人每天的生活费1.9美元或以下1990年36%的世界人口生活在这个贫困线下,到2015年下降到了10%。2015年世界总的极端贫穷人口是73500多万。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2015年极端贫穷人口的数据按世界区域划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有 4720万,欧洲和中亚是710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 2590万,中东和北非是1860万,南亚是21640万,撒哈拉以南非洲41330万。从2015年的世界减贫情况的数据分析,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面临着减贫的挑战仍然是艰巨的。

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数的报告,世界上大约有一半极端贫穷的人口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非洲的一些国家,虽然经济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经济转型比较慢,贫穷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中有个原因是即使过去20年经济增长比较快,但是经济转型并没有给这些国家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2013和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分别是4.2% 和4.5%。但是经济增长和减少贫穷的关系非常的弱。2012年非洲国家的平均统计数据显示6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占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32%,种植业占农业总产量的70%,并且农业的生产力还是比较低。

在过去的10多年,非洲开始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撒哈拉以南非洲农村人口从1980年代的75%减少到了2014年的63%。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搬到城市居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已成了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瓶颈。3亿城市居民里大概有30%到55%的人口都在遭遇着不同程度的贫穷,城市贫民窟也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难题。同时,农村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贫穷的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存在着经济发展现象,就是即使经济增长了,但经济转型比较慢,大量的农民工到了城市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同时农业的生产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进。

下面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几个相关的问题,从而分析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减少贫穷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三、从发展经济领域的角度中国的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的分析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绝大部分人都住在农村。发展经济学家经常会关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其中主要的一个难题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管理和工业部门之间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怎样能更好的解决。一个普遍的发展瓶颈是在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里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比如,刘易斯在《发展经济学》中,分析了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产业部门。他认为,农业的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发展农业提供过剩的资本,这个过剩的资本的积累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会起到作用。

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在全世界是极其显著的,这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有关。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模式”。为什么这种增长“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实,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前也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状态。现在人均国民收入高的国家和提高了生活质量的富有国家,通常是那些先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问题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家怎样用经济增长来减少贫穷,从而达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到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在1978和2008年间,中国的农业增长对于减少贫穷的作用是其它经济部门的3.5 倍。1978年,中国乡村人口占82%,城镇人口是18%。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业的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首先,国家政策鼓励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1979年,种植业的生产占总的农业产值的80% ,畜牧业是15%, 渔业2%。到了2006年,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2%,畜牧业是 33% ,渔业11%。这种现象不能说是种植业的产值下降了,实际上在此期间,种植业的产量是上升了。这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后,非种植业的农业产业部门的产值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的结构调整使畜牧业、渔业、水果和蔬菜等高价值的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因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及新的农业管理方式来实现。因此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技术改进有关。同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农业结构性的调整进行了再分配,而其中一部分的劳动力是在市场的需求因素下达到了有效率的竞争分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中国实施了创新的经济制度的改革。激励的产权改革对于农业和农村的转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农业土地所有权是村委会集体所有的,从1980年代的中期以后,各地区逐渐开始实行了村长是由该村的农民选举的制度。在种植业方面实行了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条件。另外,市场化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经营家庭的农产品生意

(二)中国的城镇化化率2017年底58.52%。也就是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住在农村的人口。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乡镇企业为中国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瓶颈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于乡镇企业的崛起展开了讨论和分析。有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乡镇企业的成功发展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从制度和产权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从乡镇企业在发展经济领域中的可包容性增长角度分析,认为乡镇企业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难点问题,对中国经济转型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市场产业链的升级。另外,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采取的是农民驱动和地方政府参与的可包容的地方企业的商业发展模式。可包容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农村的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带动乡镇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乡镇企业的成功发展对于大量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帮助转化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到有技能的农业产业工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对于中国城乡统一的发展,减缓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造成的城市贫穷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大量的在经济转轨中适合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机会,提高了这些农民工的的收入。

(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把解决 人口温饱的问题放到重要的国家发展日程。  为了减少贫穷问题,中国成立了国家级的减少贫穷和发展的领导办公室。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为了减少贫穷提供了最大的资金支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农业减贫的支出主要集中在贫穷减少、消除饥饿和发展有关的项目。中国的减贫和发展结合,强调分阶段的发展策略,并在发展的项目上加强管理和落实。

(四) 中国采取了国际发展合作,加强外向型经济的经济发展策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10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的的项目,包括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和加强了南南合作的发展项目。另外,还加大了国际投资,中国的政策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

加速外向型的经济促进了中国的可持续的增长。中国是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经济体。过去40多年,随着开放的深化,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和国际市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国际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济的规模、增加了资本,对中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作用。1990年以来,中国加速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这为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资本积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0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已达到了 1057亿美元。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8年全年,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98亿美元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市场价值链利润的分享和国际贸易助推了正在调整的国内产业结构的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发展的环境。

四、联合国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以及中国的作用

在基于对20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的成功的实施,联合国在2016年发起了17个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倡导所有国家行动起来为消除所有形式的贫穷,减少不平等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社会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主要的问题。根据《2018世界发展报告》,世界银行为了履行其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而确定了两大目标:一个是到2030年终结极端贫穷,减少全球每天生活费不足 1.9美元人口所占的比例;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共享繁荣,提高各国最贫困40%人口的收入。解决极端贫穷的发展问题非常紧迫,因为这个贫穷线是指是否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联合国的促进共享繁荣和减少贫穷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可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和包容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在国际发展领域值得关注的发展经验。因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和世界上许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了经济的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扩大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中国的市场需求也带动了有些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促进共享繁荣的相关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期提供国际发展合作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孙蕾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经济学史硕士、英国雷丁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联合国非洲经社理事会专家组专家,目前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访问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

责任编辑:俞利军  美术编辑:杜纪庆